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香港便览 - 康乐文化

下载本页 PDF
 

香港有各式各样的文娱、康乐及体育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是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兴建和管理。康文署的主要目标,是透过提供文娱康乐设施和推广文娱康乐活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

康乐事务﹕康文署提供多项设施,方便市民参与康体活动,并举办多类型节目。该署又在香港各区公园及其他市容设施内广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

康体场地﹕康文署提供大量的康体设施,包括25个运动场、45座游泳池场馆、42个刊宪泳滩、105座体育馆、83个草地足球场、235个硬地小型足球场、538个篮球场、250个网球场、291个壁球场及676个康体场地设有儿童游乐场,另外还有曲棍球场、公众骑术学校及高尔夫球练习场等设施。康文署亦管理五个水上活动中心(赤柱正滩水上活动中心、圣士提反湾水上活动中心、创兴水上活动中心、赛马会黄石水上活动中心及大美督水上活动中心)及四个度假营(鲤鱼门公园、麦理浩夫人度假村、西贡户外康乐中心及曹公潭户外康乐中心)。该四个度假营自2020年1月起先后转作检疫设施,以配合政府应付2019冠状病毒病的工作。鉴于社交距离措施有所放宽,加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转稳,四个度假营自2022年5月底起已逐步重开,以供市民使用。设有12 500个座位的香港体育馆及设有3 500个座位的伊利沙伯体育馆,均是举行大型室内体育活动的重要场馆。至于设有40 000个座位的香港大球场,亦是举行大型体育活动和各项盛事的主要场地。

康体活动﹕康文署举办和推广的康体活动,包罗万有,老少咸宜。该署在2022-23年度举办的康体活动约19 800项,参加者人次为980 000。

  为鼓励市民多参与体能活动和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康文署和衞生署合办全港性「普及健体运动」。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在2022-23年度已计划的约1 000项活动当中,共举办了268项,参与人数约24 200人。这些活动包括「跳舞强身」舞蹈晚会、「优质健行」、「行山乐」、「跳绳乐活动」、「儿童健体训练班」及「残疾人士及长者健体计划外展活动」。此外,为广泛推广「普及健体运动」,康文署制作了介绍健康教育和健体操的单张、小册子及一系列「行山乐」和运动示范影片,并把这些宣传资料上载于康文署的专题网页供市民浏览,以鼓励市民恆常参与体能活动和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为在社区持续推广「普及体育」及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日」,康文署于2022年8月举办「全民运动日」。活动以电子虚拟运动为重点推广体育项目,并举办多项同乐活动供市民参与。活动当日,康文署在辖下十八区指定场地举办多项免费康体活动,并开放大部分康乐设施,供市民免费使用,藉以引起市民参与运动的兴趣,继而培养恆常参与体能活动的习惯,活出健康的生活模式。当日亦透过专题网页及网上平台直播运动示范,以鼓励市民在家运动。

  透过「体育资助计划」,康文署向体育总会和体育会提供财政援助,用以举办各项体育活动及培训运动员。该计划在2022-23年度资助约9 600项体育推广活动,参与人数约774 730。此计划包括为发掘具潜质年青运动员而设的「青苗体育培训计划」及为加强地区人士归属感而设的「地区体育队训练计划」。

  为进一步推广体育和培养运动文化,康文署一直推行「学校体育推广计划」和「社区体育会计划」,分别为在学青年及市民大众提供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受2019冠状病毒病的影响,在2022-23年度已计划的7 200项「学校体育推广计划」活动当中,共举办了5 455项,参与的学生为345 234人;「社区体育会计划」则资助了约2 710项社区体育发展活动,参加人数约56 590人。。

全港运动会(港运会)﹕为进一步推广社区的「普及体育」文化,康文署于2007年起,联同体育委员会及其辖下的社区体育事务委员会、18区区议会、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相关的体育总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港运会。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至2021年举行的第八届港运会延期一年于2021至2022年举行,最终于2022年4月取消。

园艺和美化环境工作﹕康文署致力加强园林种植、推行美化计划和保护树木,以改善环境。该署负责管理1 684个公园和花园,面积大小不一,当中包括26个遍布香港各区的大型公园。

  自2000年起,康文署每年均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香港花卉展览。这项展览是城中的园艺盛事,为数十万本港市民和世界各地的植物爱好者提供一个赏花和交流园艺栽种经验的良机。除了无数色彩缤纷的园景、优美的园艺和插花展品外,展览还有许多丰富活动,包括音乐及文娱表演、花艺示范、导赏服务、园艺讲座、绘画及摄影比赛、绿化活动工作坊及亲子游戏等,让不同年龄人士参加。此前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转以网上及18区园圃展览等其他形式举行;今年展览于3月在维多利亚公园复办,吸引了逾 70 万名市民及海外游客入场参观。

  为了加强市民对绿化环境的意识,康文署每年均举办连串益智有趣的活动,例如「绿化义工计划」、「绿化校园资助计划」、「一人一花计划」、「社区园圃计划」、「社区种植日」、园艺教育展览、园艺课程及讲座等供市民参与。

文化事务﹕康文署提供多种文娱设施和举办文娱节目,藉以推广表演及视觉艺术,提高市民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除了管理16个表演场地外,该署亦筹办各类演艺活动、国际艺术节和艺术教育活动。康文署并为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提供各种票价优惠。

主要表演场地﹕
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文化中心自1989年启用以来,一直是本港重要的演艺场地,更是访港艺团和大型艺术节的主要演出场地,每年均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人和本地主要艺团在此演出。文化中心内设有音乐厅(1 971个座位)、大剧院(1 734个座位)和剧场(303至496个座位)。

香港大会堂﹕香港大会堂于1962年落成启用,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所为市民而建的多元化文化艺术中心。大会堂设计简朴,着重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例子,也是本港的主要地标之一,于2022年5月被列为法定古迹。一直以来,香港大会堂肩负着推广本地文化艺术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其设施包括音乐厅(1 430个座位)、剧院(463个座位)、演奏厅、展览厅和展览馆。

油麻地戏院﹕油麻地戏院是专为中国戏曲演出和活动而设的演艺场地,更为粤剧新秀和新进剧团提供演出、排练和培训设施。这座于1930年建成的二级历史建筑,连同毗邻属一级历史建筑的红砖屋,经活化改建后,于2012年重开,设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剧院。为配合油麻地戏院第二期建筑工程,戏院由2022年9月起关闭,工程预计为期约三年。

香港体育馆和伊利沙伯体育馆﹕分别于1980年及1983年启用的伊利沙伯体育馆(3 500个座位)和香港体育馆(12 500个座位)是设备完善的多用途室内体育馆,尤其适合举办大型体育、文化和娱乐活动。香港体育馆更是举行主要国际体育赛事、文化及娱乐节目包括流行音乐会的热门场地。

其他场地﹕其他在社区层面成为文化活动焦点的表演场地遍布全港,包括沙田大会堂、荃湾大会堂、屯门大会堂、葵青剧院、元朗剧院、上环文娱中心、西湾河文娱中心、牛池湾文娱中心、高山剧场及新翼、北区大会堂和大埔文娱中心。

文化节会及节目﹕康文署全年举办多项文娱艺术节目,旨在丰富市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为扩阔观众及艺术工作者的视野,以及推广香港的国际文化大都会形象,康文署一向致力与世界级的艺术家合作。2022-23年初持续受疫情影响,访港艺团未能来港演出,为了让市民能够欣赏海外节目,康文署安排特别录制的节目于剧场大银幕放映,包括香港大会堂60周年志庆节目之一的伦敦爱乐乐团音乐会银幕版以及「舞银幕」系列。下半年疫情渐趋稳定,康文署成功举办多个访港节目,其中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伊戈‧列维特钢琴演奏会、SIRO-A《东瀛A君玩乐园》、「谭盾‧乐韵敦煌」音乐会以及谭盾《志莲净苑‧听视界》等。为支持本地艺术及艺术工作者的发展,康文署亦致力筹办多个品牌系列,包括「喝采」、「大会堂乐萃」、「音乐显才华」、「爵士‧乐」、「舞蹈新鲜人」、「续‧舞」、「独脚戏」及「冬日开怀集」等,这些节目系列深受业界及观众欢迎。此外,康文署制作了逾109集「艺在指尺」网上节目,以增进观众对艺术的认识,节目涵盖演出及艺术欣赏入门。

  原定每年6月至8月举行的「中国戏曲节」因受疫情影响而取消;一年一度的「粤剧日」则于11月移师室内举行,吸引逾5 000人次参与。每年7月至8月举办的「国际综艺合家欢」,为儿童和家长在暑假期间提供乐趣无穷的表演艺术节目。而每年10月至11月举行的「新视野艺术节」,积极引介来自世界各地大胆前衞、突破常规的表演艺术节目。2022-23年度「国际综艺合家欢」及「新视野艺术节」委约本地和海外艺术家制作全新的现场、网上节目和展览及工作坊等延伸活动,合共举办130场现场活动,吸引参与人次约 192 000,并制作23集网上节目,浏览量逾640 000次。为增添节日气氛,康文署亦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包括中秋和元宵綵灯展,吸引逾713 000人次参观。而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的特备节目「国际艺采」,参与人次逾 22 000。

  除了上述文娱活动,康文署亦与本地艺术团体、教育机构和地区组织合作,筹办各类观众拓展与艺术教育计划,藉此在社区和学校提升市民与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及欣赏能力。年内共举办1 109场活动,参与人次逾174 000。为进一步推动艺术发展并加强社区的艺术氛围,康文署自 2021-22年度拓展「社区演艺计划」至全港18区,2022-23年度共举办688场活动,参与人次逾67 000,并制作114项网上节目,录得浏览量逾98 000次。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为使大湾区以至内地观众能欣赏本地演艺作品,康文署于2023年2月至3月期间以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举行「湖北武汉香港周」,呈献了8个节目共22个活动,包括舞台演出放映、展览及观众拓展活动,线下节目吸引了逾45 000观众人次参与,而线上节目则录得超过95 000人次浏览。此外,又与大湾区场地合作伙伴携手举行14场线上线下演出及活动,反应热烈,观众参与及浏览次数逾669 000万。

  香港艺术节协会于2023年举行的第51届香港艺术节,演出以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举行。

音乐事务处﹕音乐事务处于1977年成立,透过器乐训练、乐团训练及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提高市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从而拓展新一代的音乐会观众。音乐事务处在2022-23年度训练的学员逾7 100名,并举办逾370项活动,吸引逾146 000人次参与。

城市售票网﹕城市售票网自1984年投入服务至今,已成为全港最广为使用的其中一个售票系统。通过18个分布多区的售票处、自助售票机,以及网上、流动应用程式和电话订票渠道,市民可享用既便捷又可靠的售票服务。在2022-23年度,经城市售票网售票的表演节目约5 600场,售出的门票约280万张,总值约10.61亿元。

其他香港表演场地及演艺团体﹕
香港艺术中心 于1977年成立,是一所自负盈亏非牟利的非政府组织,多年来致力推动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位于湾仔的艺术中心主大楼配备剧场、电影院、画廊、教室、工作室、餐厅等综合设施,每月举行不同范畴的艺术节目,包括表演艺术、视觉及录像艺术;同时亦策划公共艺术计划、艺术会议等多元艺术节目。辖下的香港艺术学院于2000年成立,是政府认可的学术机构。其学历颁授课程集中在艺术范畴(包括陶艺、绘画、摄影及雕塑),提供的课程包括高级文凭、学士及硕士学位。

香港演艺学院 于1984年成立,提供表演艺术(即音乐、舞蹈、戏剧、舞台及制作艺术、电影电视及戏曲)的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设施。学院的教育方针着重反映香港中西传统并重的多元文化,并提倡跨学科学习。

  2022-23年度,学院在六个表演艺术范畴所开办的学士学位和专上教育课程共取录894名学生,而涵盖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和舞台及制作艺术的硕士课程则取录了166名学生。此外,学院亦取录了逾740名修读初级课程的学生,而辖下演艺进修学院开办的课程约2 000人修读。

主要演艺团体﹕
香港管弦乐团 于1974年职业化,是香港首个及规模最大的专业管弦乐团。港乐的节目种类繁多,涵盖古典及当代音乐作品。

香港中乐团 于1977年创立,是本港唯一的职业中乐团。演出形式及内容包括传统民族音乐及近代大型作品。

香港小交响乐团 自1999年起成为职业乐团,节目种类繁多,涵盖古典及当代音乐,亦制作跨媒体原创作品,并为芭蕾舞及歌剧演出伴奏。

香港话剧团 于1977年创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专业剧团,致力制作和发展优质、具创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经典剧目及本地原创戏剧作品。

中英剧团 于1979年成立,为本地最资深的职业剧团之一,致力制作优秀剧目,并透过多元化活动,向普罗大众推广舞台艺术。

进念‧二十面体 于1982年成立,为多媒体实验剧团,致力发展戏剧艺术及跨媒体等新类型的艺术模式,亦举办艺术教育活动,参与艺术评论及国际文化交流。

香港舞蹈团 于1981年创立,为专业中国舞团,致力推广中国舞蹈及具香港特色的舞剧作品。

香港芭蕾舞团 于1978年成立,为专业芭蕾舞团,演出剧目丰富,涵盖古典芭蕾及当代芭蕾作品,并委约原创新作。

城市当代舞蹈团 于1979年成立,是香港首个全职专业现代舞团,致力培育业界人才,亦活跃于海外演出活动。

文物及博物馆﹕康文署提供并拓展博物馆及有关服务,用以收藏本地历史、艺术及科技文物,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以及推广文物欣赏。

  康文署负责管理两间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和茶具文物馆;两间科技馆—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太空馆;九间历史民俗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海防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上窰民俗文物馆、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及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一间综合型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艺术推广办事处辖下的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和「油街实现」艺术空间;以及香港电影资料馆。  

  香港艺术馆的使命是通过策划具国际视野的展览,把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介绍到香港,为香港营造一个多元文化艺术环境。香港科学馆採用互动式展品说明各种科学原理及科技如何改善生活质素。香港太空馆以教育及娱乐并重的方式,为参观者提供天文及太空科学知识。香港文化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内容涵盖历史、艺术及文化各范畴。香港历史博物馆则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和展览与香港及华南地区的历史及民俗有关的文物。香港电影资料馆专责蒐集和保存香港电影及相关物品,并把资料编目和存档。艺术推广办事处则专责推广本地公共、社区及社群艺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负责保护、研究和推广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间博物馆每年均举办大型专题展览,并主办连串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推广博物馆服务。2022-23年度举办的大型展览包括「走进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珍藏展」、「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众里寻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八大‧寻龙记」及「艺术有理」。2022-23年度博物馆总入场人次接近437万。至2023年3月底,博物馆共蒐集了约1 637 000项藏品,当中包括约318 000项历史、艺术及科技文物,以及约1 319 000项电影和相关资料。

公共图书馆﹕康文署辖下71间固定图书馆和12间流动图书馆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以配合社会人士对知识、资讯、研究、终身学习、进修及善用余暇方面的需求,并致力推广阅读和文学艺术。此外,该署又负责管理书刊注册组,专责为在本港印刷的书刊注册,以保存本港文献。香港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完备,共有书籍逾1 363万项和多媒体资料174万项。在2022-23年度,公共图书馆的登记读者逾483万名,外借资料数目超过2 828万项。香港公共图书馆在2022-23年度继续丰富图书馆电子馆藏资源及加强推广电子阅读,期间提供508 000册电子书,让公众在网上阅览。香港公共图书馆亦于图书馆内外及透过网上平台举办多元化的推广活动,供各年龄组别的市民参加,以推广文化、阅读风气和知识传播。在2022-23年度,图书馆举办逾19 000项推广活动和166项网上活动。香港中央图书馆是全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除了作为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枢纽及香港的主要资讯中心,该馆亦为市民举办林林总总的文化活动。

doc

本网站之所有PDF表格均以中文版的Acrobat Reader 4.0制作。 如您未能使用申请表,请索取最新中文阅读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