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頁 |
香港有各式各樣的文娛、康樂及體育設施,這些設施大部分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興建和管理。康文署的主要目標,是透過提供文娛康樂設施和推廣文娛康樂活動,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康樂事務﹕康文署提供多項設施,方便市民參與康體活動,並舉辦多類型節目。該署又在香港各區公園及其他市容設施內廣植花草樹木,美化環境。
康體場地﹕康文署提供大量的康體設施,包括25個運動場、45座游泳池場館、42個刊憲泳灘、105座體育館、83個草地足球場、235個硬地小型足球場、538個籃球場、250個網球場、291個壁球場及676個康體場地設有兒童遊樂場,另外還有曲棍球場、公眾騎術學校及高爾夫球練習場等設施。康文署亦管理五個水上活動中心(赤柱正灘水上活動中心、聖士提反灣水上活動中心、創興水上活動中心、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及大美督水上活動中心)及四個度假營(鯉魚門公園、麥理浩夫人度假村、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及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該四個度假營自2020年1月起先後轉作檢疫設施,以配合政府應付2019冠狀病毒病的工作。鑑於社交距離措施有所放寬,加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轉穩,四個度假營自2022年5月底起已逐步重開,以供市民使用。設有12 500個座位的香港體育館及設有3 500個座位的伊利沙伯體育館,均是舉行大型室內體育活動的重要場館。至於設有40 000個座位的香港大球場,亦是舉行大型體育活動和各項盛事的主要場地。
康體活動﹕康文署舉辦和推廣的康體活動,包羅萬有,老少咸宜。該署在2022-23年度舉辦的康體活動約19 800項,參加者人次為980 000。
為鼓勵市民多參與體能活動和體育運動,強健體魄,康文署和衞生署合辦全港性「普及健體運動」。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在2022-23年度已計劃的約1 000項活動當中,共舉辦了268項,參與人數約24 200人。這些活動包括「跳舞強身」舞蹈晚會、「優質健行」、「行山樂」、「跳繩樂活動」、「兒童健體訓練班」及「殘疾人士及長者健體計劃外展活動」。此外,為廣泛推廣「普及健體運動」,康文署製作了介紹健康教育和健體操的單張、小冊子及一系列「行山樂」和運動示範影片,並把這些宣傳資料上載於康文署的專題網頁供市民瀏覽,以鼓勵市民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和體育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為在社區持續推廣「普及體育」及響應國家的「全民健身日」,康文署於2022年8月舉辦「全民運動日」。活動以電子虛擬運動為重點推廣體育項目,並舉辦多項同樂活動供市民參與。活動當日,康文署在轄下十八區指定場地舉辦多項免費康體活動,並開放大部分康樂設施,供市民免費使用,藉以引起市民參與運動的興趣,繼而培養恆常參與體能活動的習慣,活出健康的生活模式。當日亦透過專題網頁及網上平台直播運動示範,以鼓勵市民在家運動。
透過「體育資助計劃」,康文署向體育總會和體育會提供財政援助,用以舉辦各項體育活動及培訓運動員。該計劃在2022-23年度資助約9 600項體育推廣活動,參與人數約774 730。此計劃包括為發掘具潛質年青運動員而設的「青苗體育培訓計劃」及為加強地區人士歸屬感而設的「地區體育隊訓練計劃」。
為進一步推廣體育和培養運動文化,康文署一直推行「學校體育推廣計劃」和「社區體育會計劃」,分別為在學青年及市民大眾提供更多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受2019冠狀病毒病的影響,在2022-23年度已計劃的7 200項「學校體育推廣計劃」活動當中,共舉辦了5 455項,參與的學生為345 234人;「社區體育會計劃」則資助了約2 710項社區體育發展活動,參加人數約56 590人。。
全港運動會(港運會)﹕為進一步推廣社區的「普及體育」文化,康文署於2007年起,聯同體育委員會及其轄下的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18區區議會、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和相關的體育總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港運會。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至2021年舉行的第八屆港運會延期一年於2021至2022年舉行,最終於2022年4月取消。
園藝和美化環境工作﹕康文署致力加強園林種植、推行美化計劃和保護樹木,以改善環境。該署負責管理1 684個公園和花園,面積大小不一,當中包括26個遍布香港各區的大型公園。
自2000年起,康文署每年均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香港花卉展覽。這項展覽是城中的園藝盛事,為數十萬本港市民和世界各地的植物愛好者提供一個賞花和交流園藝栽種經驗的良機。除了無數色彩繽紛的園景、優美的園藝和插花展品外,展覽還有許多豐富活動,包括音樂及文娛表演、花藝示範、導賞服務、園藝講座、繪畫及攝影比賽、綠化活動工作坊及親子遊戲等,讓不同年齡人士參加。此前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轉以網上及18區園圃展覽等其他形式舉行;今年展覽於3月在維多利亞公園復辦,吸引了逾 70 萬名市民及海外遊客入場參觀。
為了加強市民對綠化環境的意識,康文署每年均舉辦連串益智有趣的活動,例如「綠化義工計劃」、「綠化校園資助計劃」、「一人一花計劃」、「社區園圃計劃」、「社區種植日」、園藝教育展覽、園藝課程及講座等供市民參與。
文化事務﹕康文署提供多種文娛設施和舉辦文娛節目,藉以推廣表演及視覺藝術,提高市民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除了管理16個表演場地外,該署亦籌辦各類演藝活動、國際藝術節和藝術教育活動。康文署並為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提供各種票價優惠。
主要表演場地﹕
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文化中心自1989年啟用以來,一直是本港重要的演藝場地,更是訪港藝團和大型藝術節的主要演出場地,每年均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藝人和本地主要藝團在此演出。文化中心內設有音樂廳(1 971個座位)、大劇院(1 734個座位)和劇場(303至496個座位)。
香港大會堂﹕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落成啟用,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所為市民而建的多元化文化藝術中心。大會堂設計簡樸,着重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優秀例子,也是本港的主要地標之一,於2022年5月被列為法定古蹟。一直以來,香港大會堂肩負着推廣本地文化藝術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其設施包括音樂廳(1 430個座位)、劇院(463個座位)、演奏廳、展覽廳和展覽館。
油麻地戲院﹕油麻地戲院是專為中國戲曲演出和活動而設的演藝場地,更為粵劇新秀和新進劇團提供演出、排練和培訓設施。這座於1930年建成的二級歷史建築,連同毗鄰屬一級歷史建築的紅磚屋,經活化改建後,於2012年重開,設有一個300個座位的劇院。為配合油麻地戲院第二期建築工程,戲院由2022年9月起關閉,工程預計為期約三年。
香港體育館和伊利沙伯體育館﹕分別於1980年及1983年啟用的伊利沙伯體育館(3 500個座位)和香港體育館(12 500個座位)是設備完善的多用途室內體育館,尤其適合舉辦大型體育、文化和娛樂活動。香港體育館更是舉行主要國際體育賽事、文化及娛樂節目包括流行音樂會的熱門場地。
其他場地﹕其他在社區層面成為文化活動焦點的表演場地遍布全港,包括沙田大會堂、荃灣大會堂、屯門大會堂、葵青劇院、元朗劇院、上環文娛中心、西灣河文娛中心、牛池灣文娛中心、高山劇場及新翼、北區大會堂和大埔文娛中心。
文化節會及節目﹕康文署全年舉辦多項文娛藝術節目,旨在豐富市民大眾的文化生活。為擴闊觀眾及藝術工作者的視野,以及推廣香港的國際文化大都會形象,康文署一向致力與世界級的藝術家合作。2022-23年初持續受疫情影響,訪港藝團未能來港演出,為了讓市民能夠欣賞海外節目,康文署安排特別錄製的節目於劇場大銀幕放映,包括香港大會堂60周年誌慶節目之一的倫敦愛樂樂團音樂會銀幕版以及「舞銀幕」系列。下半年疫情漸趨穩定,康文署成功舉辦多個訪港節目,其中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伊戈‧列維特鋼琴演奏會、SIRO-A《東瀛A君玩樂園》、「譚盾‧樂韻敦煌」音樂會以及譚盾《志蓮淨苑‧聽視界》等。為支持本地藝術及藝術工作者的發展,康文署亦致力籌辦多個品牌系列,包括「喝采」、「大會堂樂萃」、「音樂顯才華」、「爵士‧樂」、「舞蹈新鮮人」、「續‧舞」、「獨腳戲」及「冬日開懷集」等,這些節目系列深受業界及觀眾歡迎。此外,康文署製作了逾109集「藝在指尺」網上節目,以增進觀眾對藝術的認識,節目涵蓋演出及藝術欣賞入門。
原定每年6月至8月舉行的「中國戲曲節」因受疫情影響而取消;一年一度的「粵劇日」則於11月移師室內舉行,吸引逾5 000人次參與。每年7月至8月舉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為兒童和家長在暑假期間提供樂趣無窮的表演藝術節目。而每年10月至11月舉行的「新視野藝術節」,積極引介來自世界各地大膽前衞、突破常規的表演藝術節目。2022-23年度「國際綜藝合家歡」及「新視野藝術節」委約本地和海外藝術家製作全新的現場、網上節目和展覽及工作坊等延伸活動,合共舉辦130場現場活動,吸引參與人次約 192 000,並製作23集網上節目,瀏覽量逾640 000次。為增添節日氣氛,康文署亦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包括中秋和元宵綵燈展,吸引逾713 000人次參觀。而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特備節目「國際藝采」,參與人次逾 22 000。
除了上述文娛活動,康文署亦與本地藝術團體、教育機構和地區組織合作,籌辦各類觀眾拓展與藝術教育計劃,藉此在社區和學校提升市民與學生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及欣賞能力。年內共舉辦1 109場活動,參與人次逾174 000。為進一步推動藝術發展並加強社區的藝術氛圍,康文署自 2021-22年度拓展「社區演藝計劃」至全港18區,2022-23年度共舉辦688場活動,參與人次逾67 000,並製作114項網上節目,錄得瀏覽量逾98 000次。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為使大灣區以至內地觀眾能欣賞本地演藝作品,康文署於2023年2月至3月期間以線上線下並行的形式舉行「湖北武漢香港周」,呈獻了8個節目共22個活動,包括舞台演出放映、展覽及觀眾拓展活動,線下節目吸引了逾45 000觀眾人次參與,而線上節目則錄得超過95 000人次瀏覽。此外,又與大灣區場地合作夥伴攜手舉行14場線上線下演出及活動,反應熱烈,觀眾參與及瀏覽次數逾669 000萬。
香港藝術節協會於2023年舉行的第51屆香港藝術節,演出以線上線下並行的形式舉行。
音樂事務處﹕音樂事務處於1977年成立,透過器樂訓練、樂團訓練及多元化的音樂活動,提高市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對音樂的認識和欣賞能力,從而拓展新一代的音樂會觀眾。音樂事務處在2022-23年度訓練的學員逾7 100名,並舉辦逾370項活動,吸引逾146 000人次參與。
城市售票網﹕城市售票網自1984年投入服務至今,已成為全港最廣為使用的其中一個售票系統。通過18個分布多區的售票處、自助售票機,以及網上、流動應用程式和電話訂票渠道,市民可享用既便捷又可靠的售票服務。在2022-23年度,經城市售票網售票的表演節目約5 600場,售出的門票約280萬張,總值約10.61億元。
其他香港表演場地及演藝團體﹕
香港藝術中心 於1977年成立,是一所自負盈虧非牟利的非政府組織,多年來致力推動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位於灣仔的藝術中心主大樓配備劇場、電影院、畫廊、教室、工作室、餐廳等綜合設施,每月舉行不同範疇的藝術節目,包括表演藝術、視覺及錄像藝術;同時亦策劃公共藝術計劃、藝術會議等多元藝術節目。轄下的香港藝術學院於2000年成立,是政府認可的學術機構。其學歷頒授課程集中在藝術範疇(包括陶藝、繪畫、攝影及雕塑),提供的課程包括高級文憑、學士及碩士學位。
香港演藝學院 於1984年成立,提供表演藝術(即音樂、舞蹈、戲劇、舞台及製作藝術、電影電視及戲曲)的專業教育、培訓和研究設施。學院的教育方針着重反映香港中西傳統並重的多元文化,並提倡跨學科學習。
2022-23年度,學院在六個表演藝術範疇所開辦的學士學位和專上教育課程共取錄894名學生,而涵蓋舞蹈、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和舞台及製作藝術的碩士課程則取錄了166名學生。此外,學院亦取錄了逾740名修讀初級課程的學生,而轄下演藝進修學院開辦的課程約2 000人修讀。
主要演藝團體﹕
香港管弦樂團 於1974年職業化,是香港首個及規模最大的專業管弦樂團。港樂的節目種類繁多,涵蓋古典及當代音樂作品。
香港中樂團 於1977年創立,是本港唯一的職業中樂團。演出形式及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及近代大型作品。
香港小交響樂團 自1999年起成為職業樂團,節目種類繁多,涵蓋古典及當代音樂,亦製作跨媒體原創作品,並為芭蕾舞及歌劇演出伴奏。
香港話劇團 於1977年創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致力製作和發展優質、具創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經典劇目及本地原創戲劇作品。
中英劇團 於1979年成立,為本地最資深的職業劇團之一,致力製作優秀劇目,並透過多元化活動,向普羅大眾推廣舞台藝術。
進念‧二十面體 於1982年成立,為多媒體實驗劇團,致力發展戲劇藝術及跨媒體等新類型的藝術模式,亦舉辦藝術教育活動,參與藝術評論及國際文化交流。
香港舞蹈團 於1981年創立,為專業中國舞團,致力推廣中國舞蹈及具香港特色的舞劇作品。
香港芭蕾舞團 於1978年成立,為專業芭蕾舞團,演出劇目豐富,涵蓋古典芭蕾及當代芭蕾作品,並委約原創新作。
城市當代舞蹈團 於1979年成立,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現代舞團,致力培育業界人才,亦活躍於海外演出活動。
文物及博物館﹕康文署提供並拓展博物館及有關服務,用以收藏本地歷史、藝術及科技文物,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以及推廣文物欣賞。
康文署負責管理兩間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和茶具文物館;兩間科技館—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九間歷史民俗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及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一間綜合型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和「油街實現」藝術空間;以及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藝術館的使命是通過策劃具國際視野的展覽,把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介紹到香港,為香港營造一個多元文化藝術環境。香港科學館採用互動式展品說明各種科學原理及科技如何改善生活質素。香港太空館以教育及娛樂並重的方式,為參觀者提供天文及太空科學知識。香港文化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的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及文化各範疇。香港歷史博物館則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和展覽與香港及華南地區的歷史及民俗有關的文物。香港電影資料館專責蒐集和保存香港電影及相關物品,並把資料編目和存檔。藝術推廣辦事處則專責推廣本地公共、社區及社群藝術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負責保護、研究和推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各間博物館每年均舉辦大型專題展覽,並主辦連串的推廣活動,進一步推廣博物館服務。2022-23年度舉辦的大型展覽包括「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八大‧尋龍記」及「藝術有理」。2022-23年度博物館總入場人次接近437萬。至2023年3月底,博物館共蒐集了約1 637 000項藏品,當中包括約318 000項歷史、藝術及科技文物,以及約1 319 000項電影和相關資料。
公共圖書館﹕康文署轄下71間固定圖書館和12間流動圖書館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務,以配合社會人士對知識、資訊、研究、終身學習、進修及善用餘暇方面的需求,並致力推廣閱讀和文學藝術。此外,該署又負責管理書刊註冊組,專責為在本港印刷的書刊註冊,以保存本港文獻。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豐富完備,共有書籍逾1 363萬項和多媒體資料174萬項。在2022-23年度,公共圖書館的登記讀者逾483萬名,外借資料數目超過2 828萬項。香港公共圖書館在2022-23年度繼續豐富圖書館電子館藏資源及加強推廣電子閱讀,期間提供508 000冊電子書,讓公眾在網上閱覽。香港公共圖書館亦於圖書館內外及透過網上平台舉辦多元化的推廣活動,供各年齡組別的市民參加,以推廣文化、閱讀風氣和知識傳播。在2022-23年度,圖書館舉辦逾19 000項推廣活動和166項網上活動。香港中央圖書館是全港最大的公共圖書館。除了作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的樞紐及香港的主要資訊中心,該館亦為市民舉辦林林總總的文化活動。